- 积分
- 409
游客
- 元宝
- 0 个
- 银子
- 0 两
- 贡献
- 0 点
- 威望
- 0 点
- 注册时间
- 2010-10-26
- 在线时间
- 301 小时
游客
|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一夜工夫大雪飘,满天风雪路难跑,耳边一阵狂风起,好似猛虎下山坳。”这是锡剧《珍珠塔》“第五场跌雪”方卿的一段唱段。《珍珠塔》是锡剧优秀的传统剧目,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风行大江南北太湖流域文艺舞台。酷爱锡剧者都寻找机会登台唱上几段,以表对锡剧的喜爱。农村青年在上下工的路上,为排解疲劳,脱口唱上几句,打破了田野的寂静,坦然地度过了许多时光。
锡剧,源于江南民间小调,习称滩簧,旧社会流行于村镇街头。锡剧演员称作戏子,生活清苦。在我记事时,曾看到寺庙中演出锡剧《火烧红莲寺》、《孟姜女哭长城》、《唐伯虎点秋香》等许多连台本戏,深受人们的喜爱。
锡剧在烟海茫茫的历史发展中,有璀璨光亮,也有寒风苦雨。1952年8月,苏南行署文化事业管理局和文联举办地方戏曲团体集训班,由地方政府受理登记。从此,金坛有了一个以文戏为主的群力剧团,还有个以演武戏为主的群星剧团。从此以后,演职人员以从未有过的喜悦和激情,投入到文艺创作演出之中,继承和发扬了锡剧的各种流派,绽放出朵朵鲜艳之花。
锡剧,是江苏地方戏曲的奇葩。无锡市已把锡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造了一座锡剧博物馆,把锡剧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熠熠发光。在金坛锡剧团的发展史上,不能忘却原金坛县委书记吕友三。1950年代,锡剧团虽然得到了新生,经济上却遇到了极度困难,吃饭都成问题,人心浮动,大家都为剧团的前途焦虑、忧愁。当时金坛的经济还是枯木新发的一颗嫩芽,荒芜田野中一朵小花,年财政收入只有60多万元,无力拿出钱来支撑剧团。吕友三知道了这一情况,亲自拿起电话,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通知县级机关干部买票看戏,使剧团迈开了春天的脚步,从此柳暗花明,焕发出生机。
“岁月就像个巨大的筛子,颠簸得久了,就留下了一些闪光的东西,让你一辈子想着、念着、回味着,直至刻骨铭心,永远忘记不了……”吕友三平时对人并不善于用多少热情、温暖人心的话语,他对人的真诚关怀,表现在对人的信任、体贴上。1978年他任镇江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一次来金坛,我陪他在农村检查工作,他对我的人生和前途作了恳切坦率的交谈,使我受到极大的激励与鼓舞,对此,我一直铭记心怀。
吕友三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多年,金坛认识他的人可能不太多了,但他的细微之处,一点一滴,仍深深地埋在一些人的心中,刻骨铭心地想着、念着、回味着。
作者:周尚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