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坛面塑
一、历史沿革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在金坛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旧时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面塑已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绝活,深受群众尤其是儿童的喜爱。
彭国生从艺以来,在同行中最敬佩的是一个姓冯的老师傅(名不清),因其眉毛胡子全是白的,人称“白毛”(早年已去世)。他小时候凡做不出
来的东西,都去请教“白毛”,就他连母亲也常向“白毛”学艺。
彭30岁左右(即1979年至1985年前后),是其生意最忙碌的时候。由于农村中砌房造屋者较多,预约上门制做点心十分繁忙,彭请了几个帮手,还经常日夜无闲,有时长达半个月不回家。彭的面塑经营方式,以应约上门定做为主。流动地域多在金坛城乡和常州、武进一带,扬中、无锡、上海等地也常有客户约请上门。从2002年起,在应约上门定做的空暇间,开始从事街头流动制售。南京仙林大学城的曹起教授是金坛水北同乡,曾多次登门或打电话关心彭国生的面塑手艺,并邀他去南京“充电”提高。为此,2002年9月彭国生自费去南京仙林大学城,向曹起学艺一个星期,曹起始终陪伴、帮助和指导。此期间,《扬子晚报》和《江苏电视台》记者分别采访报道了有关他的新闻和专题片。
二、材料与工具
面塑的主要工具:
剪刀——普通的小剪刀,用于剪材料;
牛角针——以牛角为材料特做的一种针状刀,体扁,头尖,类似于篾匠编竹席用的篾针。这是面塑使用的最主要工具;
切刀——普通水果刀、油漆刀,用于裁切料块;
小梳子——普通小木梳,也可以塑料小梳替代,用于构勒人物头发、胡须、服饰等。
压棍——空心铁管,用于擀压各种装饰料皮。
面塑的主要原材料:
米粉——糯米、粳米混合磨粉;配比为糯米一成,粳米三成,加水蒸熟待用;
颜料——食用颜料,赤橙黄绿青蓝紫可根据需要任意调配;
小麦粉——加入适量可使其柔软好做;
蜂蜜、甘油——加入适量可增加粘性,使其不易开裂,蜂蜜尤以蜂箱沉淀物为佳(因沉淀蜂蜜中含有蜂的翅膀、衣壳等,可起纸筋作用);
明矾、石盐——加入适量可增加成品的硬度;
洗涤净或凡士林——用于涂手防粘;
防腐剂——可防止成品变质;
铜金粉——用于人物服饰装点;
色拉油——可使成品颜色鲜艳,光滑发亮;
弹簧柄——缠有弹簧的小竹棒,用于插入点心和面人中,可使人物晃动,增加趣感。
蜂蜜、甘油、明矾、石盐等拌入米粉中蒸熟。颜色待米粉蒸熟后加入。
三、工艺流程
其制作的工艺流程大致为:
1、和面——将米粉调合(一般用18斤,配比为糯米一成、粳米三成),以开水烫揿揉熟;
2、做坯盘——将面料做成38个坯盘(每个重约8两),坯盘中有“春
笋”(状似竹笋,寓节节升高)、“饭米团”(坯上粘一些米粒,寓粮食吃不尽)、“聚宝盆”(状似元宝,寓钱用不完)等等;
3、蒸坯盘——将坯盘放入笼中高温蒸熟(另有“东、西、南、北、
中”五只大馒头);
4、布花——坯盘出笼后放在桌上稍稍冷却,根据需要附上各色面料
花纹,作为装饰;
5、面塑——将各种吉祥人物塑上坯盘,分有“金童玉女”、“姜太公
钓鱼”、“仙女献宝”、“孔雀开屏”、“龙凤呈祥”、“花脸蝴蝶”、“仙鹤添寿”、“欢喜鸳鸯”、“连年有鱼”、“万年长青”、“子孙团聚”和“苍龙”、“三脚蛤蟆”、“聚宝盆”、“福禄祷禧财”等。(上列面塑人物一般事先做好,趁坯盘未冷却时插上)。
6、排列于笼中,以供主人上梁。
以做“张果老”为例,其工艺步骤为:
(1)、捏出头、耳朵,插上棒子;
(2)、做眉毛、眼睛;
(3)、做身体;
(4)、做脚;
(5)、做胳膊和手;
(6)、做衣服(着装);
(7)、做胡须;
(8)、做头发;
(9)、戴帽子;
(10)、做出手上的道情筒、拍;
(11)、做小毛驴(另用个面团,捏成驴头、驴眼、驴腿、驴蹄、驴耳朵);
(12)、使人体与小毛驴粘成骑姿;
(13)、做小毛驴脚下的云朵;
(14)、涂上色拉油。
“张果老”的制做全过程约15分钟。以上步骤及顺序,不能前后调
反乱套,否则做不出来。
面塑中的各种造型、神态和线条,全凭手上功夫。
四、作品内容、形式及用途
面塑作品分为两类:
一类是喜庆吉祥点心,点心的内容基本是民间传说中的各类神话人物系列造型,如《八仙过海》、《西游记》及“福禄祷禧”等,一般为家户上梁、做寿备用。
另一类是街头流动制售的插棒面塑糖人,其内容与主要为传说中的各种神话人物,如《八仙过海》、《西游记》等等,造型生动活泼,富有动感,其制售对象主要为10岁左右的儿童。
五、代表作品
《八仙过海》和《西游记》等神话传说人物系列,作品的主要载体是各式点心和花团子。
六、传承现状
彭到目前为止先后带徒四个,其女儿彭春秀、儿子彭银和外甥尹习平,都在十几岁时就教了,现在他们虽都能独立制作,但均已改行。另有一个徒弟是河南省新察县关津乡的郭双喜,2002年10月,郭(女,时年31岁)从《扬子晚报》上看到关于彭国生从事面塑艺术的有关报道后,写来信要求投师学艺,此后专程登门拜师。郭对面塑技艺原有些基础,跟随彭国生学了九个月后,返乡独立制售,目前生意尚可。
近年,金城镇中心小学、河滨小学、水北镇中心小学等学校开设了制作课,多次请彭国生去上面塑技艺辅导课。2010年6月被列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