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09
游客
- 元宝
- 0 个
- 银子
- 0 两
- 贡献
- 0 点
- 威望
- 0 点
- 注册时间
- 2010-10-26
- 在线时间
- 405 小时
游客
|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三百六十行当中,剃头挑子一向被人们称道,它从清代蓄辫剃发开始,一直沿传至今。现在我们叫理发,过去都叫剃头。
剃头挑子是没有固定店面,走街串巷流动服务的一种营生。这种挑子很土,一根扁担,一头挑着板凳,一头挑着烧水的炉子。板凳下面的抽屉有理发工具,炉子上面有面盆、毛巾、荡刀布。
剃头挑子出门,剃头师傅不吆喝,这是一种行规。剃头挑子不允许妇女挑,这也是一种例俗。剃头这门手艺,大都自幼学徒,要吃“三年罗卜干饭”。也有子承父业,有父亲传授技艺,一代一代传承。
我听金坛老一辈说,清代和民国时期城乡都是这种剃头挑子。我小时候,城里已经有了理发店。小南门大街(高记理发馆)是城里最早的新式理发店,地处闹市,玻璃门面,六、七张座椅,剃头师傅是扬州的,店里冬天有炭盆取暖,夏天学徒牵拉滑轮上的布帘,清风徐来。这里来的顾客大都是县城上中层人士,平民百姓很少光顾。
旧社会剃头师傅地位很低,属“三教九流”的下九流。民间谚谣“一流三八(妓女),二流龟(妓院龟奴),三流戏子四流吹(鼓手),五流抬轿六流扛(挑夫),七修(修脚)八摸(剃头)九吹灰(吹纸捻持奉吸烟)。旧社会对剃头的行业也有一种极不公平的社会偏见。
金坛解放多年以后,这种剃头挑子仍然在城乡流动。最简约最原始的生活元素,老百姓仍投以极大热情。我记得东门大街相府前,丹阳门大街,老鸦塘一带常有许多挑子集结在那儿,去理发的人还很多。
它受大众欢迎的原因,不仅是收费低,还因为服务好,手艺精,有绝招。没有金刚钻,干不了瓷器活。剃头师傅从业多年,剃头修脸刀光洗水。敲肩捶背舒筋活络,有的还懂一点医道,用秘方治耳病。我亲眼看过剃头师傅推拿一个落枕的人,他让顾客坐稳,先提肩臂松其筋骨,然后一只手托着顾客下巴,一只手托其脑后,乘其不注意突然用劲向右一提,再向左一提,只听“咔
嚓”一声,顾客顿时头颈转动自如疼痛消失,真令人叫绝。
那时,剃头师傅给人理发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项目,便是挖耳。只见他两脚摆下坐马势,手指缝夹着耳扒子、耳镊子、耳刷子等“十八般兵器”,那专注神情活像外科医师做一台手术。这时顾客跷起二郎腿,任凭镊子、刷子在耳道来回拨弄,一个个舒服得眯起眼睛,快活得神仙似的。
过去男人的发式大都是光头和平顶,西式发型是后来几年的事。今天男男女女的发型千姿百态,发廊、美容院、洗头房满街皆是,昔日的剃头挑子与霓虹炫目的美发厅天壤之别。该去的终要去,该来的终得来,城市越来越朝着时尚、文明迈开脚步。
作者:胡金坤金沙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