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08
游客
- 元宝
- 77 个
- 银子
- -3 两
- 贡献
- -3 点
- 威望
- 0 点
- 注册时间
- 2011-5-5
- 在线时间
- 549 小时
游客
|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曹公屈指当时辈,天下英雄数使君。髀肉消来还感泣,争教汉鼎不三分。毫无疑问,诗人所想表达的是诗人表明了既然决定要创业就必须心中时刻惦记着这件事,并为事业在未来能够获取成功倾注自己的全部力量。郑獬一生为官正直,词作亦清新质朴,简练明快。他是北宋江西宁都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獬少年时,即有才名,词章豪伟峻整,除同榜鸿胪进士、会元,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外,让其他同辈则望尘莫及。时代不同,1500年后的今天,郑獬在做出这样的诗我就不能理解了。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道: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显然,春秋时期的孟子和北宋的郑獬观点有异同之处。同,在于他们都认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历经挫折才能成长,这异,差不多也在这点上。因为,孟子一样提到: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也就是说郑獬并没有把环境的因素考虑在内,完全是过于注重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孟子虽然认为一个人的能动性是主流动力,可是外因也是影响的必然因素。对于先辈们的观点,我没资格也无暇去判断真假,只能以我人生按部就班的进行,为我的下一代得出结论吧。我很奇怪以前上学的时候对这些要背诵的古文,文言文很反感,现在却很喜欢看,去了解故人的思想情怀···难道我这是穿越了么?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