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6月5日,是罗京逝世两周年的日子,对于中传的孩子来说,这个日子很特殊,严肃中带着微微的伤感,就像是桃红柳绿中的一阵冷风,让人的心头有点丝丝凉意。
我看的是北京卫视,栏目是关于罗京的视频,确切的说,罗京是我的校友。
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同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新闻联播》播音员。2004年以后,罗京的事业更上新台阶:先当上了播音组副组长,后被提拔为中央电视台新闻编辑部副科长,同时,他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并享受央视特殊津贴。 2008年7月罗京被确诊为淋巴癌,他对每位来医院看望的同志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能早点回台工作,回到心爱的主播台,2008年8月31日,罗京最后一次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音;9月,罗京被确诊患有淋巴瘤,并暂停工作入院接受治疗,他与病魔顽强斗争了10个月之后,2009年6月5日清晨7点05分,罗京病情恶化,致心脏衰竭医治无效,在北京307医院逝世,终年48岁。
整个节目完整的播出了近一个小时,我看的泪流满面,一个传媒人可以做到26点工作中兢兢业业没有半点差错,一个面对病魔可以微笑的在病床上比划着未来的老年生活,可以把“爱你”二字一生只说一次的男人,他值得我们景仰。
罗京说,我希望很多年后,人们记住的不是新闻联播里罗京的标志性面孔和声音,而是我们国家的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件都是由我们传播报道的,那才是一个传媒人的最大的价值。
之前在句容电视台的做实习记者的时候,我曾经参与过一期房产类的采访,那时候我并没有爱上记者这个行业,只是有些单纯的虚荣罢了,大四的时候,我真正解除了传媒伦理与法律这个课程,真正的领会了记者的危险、艰辛和重要,他是舆情的向导,是受众的望远镜,是社会各行各业的监控器。 所以我喜欢柴静、喜欢曾子墨、喜欢郎永淳,喜欢那些个不畏威胁、诱惑、困难而一直坚持寻找真相的记者们,他们身上拥有的不是浮华,不是虚荣、不是空架子,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人做实实在在的事。 上次返校拿到记者证的时候,我就想,真正可以从事传媒的人毕竟不多,而我,只是半个传媒人,我期待有一天,在我文字里,可以看到更多人的感动,可以让受众从心里微笑、从心里生出那些对于生活久违的感觉,可以让不同层次的社会人有所感悟和启迪。
当然,无香才疏学浅,很多的社会知识有限,阅历有限,文字功底有限,所以我很多的时间喜欢看看书,去探究一下我喜欢的经济、法律、文史类的书,希望可以在充电中找到进步,让自己的笔锋圆润、内容丰满、观点精辟、思想深邃。
没有人永远年轻,却永远有人年轻,我想有一天,亲爱的读者,你看到无香的文字时,可以像品一杯午后的清茶,沁人心脾,芳香久远。
谢谢你们,我们一起期待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