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27
游客
- 元宝
- 0 个
- 银子
- 0 两
- 贡献
- 0 点
- 威望
- 0 点
- 注册时间
- 2010-12-1
- 在线时间
- 2314 小时
游客
|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乾隆元年(1736),兴化的郑板桥中了进士。这一年他44岁,终于完成了他的科举之梦。郑板桥写了一首《得南闱捷音》诗,诗中有“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乐又增悲。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 的话来披露他的内心世界。
到乾隆六年(1741),朝廷派这位板桥先生到山东范县为官,范县地瘠人贫,民生凋敝,经过郑板桥几年的努力,情况才稍有好转。乾隆十一年(1746),山东潍河发洪水,村庄田地被淹,灾民们纷纷离家出走,闯关东以谋生存。于是朝廷再派遣郑板桥到潍县任知县,他到了潍县,看见的是一片凄惨景象,郑板桥提笔写下了撕人心肺的《逃荒行》。
第二年,御史沈廷芳奉朝廷之命巡漕山东,沈御史在城南池建了一座少陵书院,郑板桥特地从潍县赶到这里和沈廷芳相会。也在这一年,少年得志的金坛才子于敏中被朝廷任命为学使者,和主考官大学士宫保一同到山东济南主持考试。在济南宫保,于敏中会见了郑板桥这位扬州老名士。于敏中少年时曾拜在王步青名下在扬州安定书院读书,久闻画师板桥先生的大名。既然相见,于敏中即兴写了四首歌颂大清升平的诗赠给这位板桥先生,主考官大学士宫保也写了一首诗赠给郑板桥。
郑板桥拿到他们的诗读后,随即提笔挥毫回赠了大学土宫保一首《济南试院和宫詹德大主师枉赠之作》。诗题虽说是枉赠,语句中还有三分谦恭,称宫保大学士“饶他鹊华青青色,还让先生泰岱横”。而写给于敏中的诗就有些狂傲了,一则看于敏中这位23岁中状元的进士十年来春风得意,现在33岁居然做到了学使者的位置;二则于敏中所写的诗都是歌颂太平盛世,沒有一句体恤百姓疾苦的话,联想到他在潍县看到的是灾民们的艰难困苦情景,心中十分不平。于是继续挥毫回敬了于敏中四首诗,诗题为《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诗语中有“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潦倒山东七品官,几年不听夜江湍”、“知君疗得嫦娥渴,不为风流为老成”和“剪取吾家书带草,为君结束锦囊诗”等句。当于敏中接到板桥先生的回赠诗,读罢十分尴尬,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真是兴冲冲地和他沟通,却招来板挢先生冷冰冰的讽刺,却碍于面子只好隐忍不发。
及至乾隆十八年(1753),潍县又遇灾荒,郑板桥先开仓放赈,而后再上书朝廷为民请命,结果被御史们**。此时,于敏中也在奏章中称郑燮狂悖,于是,乾隆一道御批解除郑板桥潍县知县的官职。板桥先生离任时,潍县百姓再三挽留他,他深感潍县百姓的浑厚之情,在署衙写下了《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作者:朱一明金沙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