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09
游客
- 元宝
- 0 个
- 银子
- 0 两
- 贡献
- 0 点
- 威望
- 0 点
- 注册时间
- 2010-10-26
- 在线时间
- 405 小时
游客
|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有人说,新闻即是历史。所以,对于一座城市而言,这座城市的地方报纸通常是这座城市历史进程的另一种见证和记录。
早些年,金坛的地方新闻大部分都要由南京、镇江等地的记者下来采访,还没有自己本地的报纸可以报道。直到民国21年(1932),金坛人才有了自己的报纸。这一年12月,《金坛日报》创刊,报社地址在县城公园路。该报系国民党金坛县党部机关报,以宣传国民党政纲与报道县党部的活动和地方工商、农业、教育等方面的动态为宗旨。该报由李克己主持,职员8人。报纸为4开1张,县内发行,经办1年有余,因财力不济停刊,后于1944年复刊。
至1937年,金坛县城沦陷后,《金坛日报》被迫停刊。1945年11月又复刊,定为3日刊,发行人王宗岳。不久,亦因经费拮据而停刊。1947年7月,再度复刊为《金坛日报》,地址在县城大沿河巷,社长苗颖伯,发行人于竟西,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应请题报名。1948年2月,《金坛日报》易名《新坛日报》,改为8开4版油印小报。其内容单调贫乏,质量低劣,发行不畅,时办时停,延至金坛解放时停刊。
这期间,金坛还出现了其它一些报纸,如民国27年(1938)创刊的《新金坛日报》,不过该报是由日伪政权主持的,办报宗旨是进行反共宣传与奴化教育,在1943年9月停刊。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金坛专科以上同学联谊会创办了《青年导报》,报社地址在金城镇的大沿河巷。该报每周1期,8开2版,油印发行,内容有社会新闻、时事批评、学府介绍、学术理论、论文小说和各种建议等栏目,算得上一份是比较有文人气息的报纸。但到了1947年8月就停办了,共出104期。
1946年6月,《坛报》由徐远、王会森等集资创办,该报聘王宗岳为社长。内容涉及时事、新闻、商情、文艺、广告等,知识性、娱乐性较强,但不到一年也停刊了。以后,部分《坛报》同仁又集资合股,于1947年7月创办了《立言报》,社址在金城镇文昌宫。初为3日刊,计划出日报,然而仅出了10余期即停办。
解放初期,金坛惟一的纸质媒体就是一份油印的《广播新闻》,这是由县收音站每晚抄收中央和省电台的新闻编成的。这种情况大约持续到了1956年,因为这年的5月,《金坛报》创刊了,该报为中共金坛县委机关报,社址设县城火巷。孙复初为首任副总编辑。《金坛报》初为5日刊,4开4版。1957年10月1日起改为每周星期三、五出版。报纸以农民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致力于宣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报道县内各方面的动态,介绍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卫生知识。至1958年1月底,发行量为2724份。1958年11月1日改为《金坛日报》,4开4版日刊,1959年6月27日改为8开2版2日刊的《金坛报》,1961年因国家财政困难停刊。
《金坛报》断档的二十年间,还不断有一些行业报纸出现。比如,1980年6月创刊的《金坛科技报》,该报有金坛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为不定期报纸,每期4开4版,读者对象主要是科技人员和农村干部群众,每期发行1万份;1982年10月,由金坛卫生防疫站主办的《金坛卫生报》创刊,此报不定期出版,每期4开4版,读者对象主要是医护人员及城镇居民;1985年1月,由金坛文联主办的《砚耕》创刊,不定期出版,多为4开4版,亦有4开8版,读者对象主要是干部、学生和文学艺术爱好者。这些报纸虽然不是真正的新闻报纸,但在一定程度上却记录了金坛的一段历史。
至1994年10月1月,中共金坛市委的机关报《金坛报》试刊发行,并于1995年元旦正式复刊,初为周三刊;1995年月,被批准为国内公开发行的正式报纸;1996年元旦起为周四刊;1997年,《金坛报》改名为《金坛日报》,定为周五刊;2003年12月,因国家政策调整,《金坛日报》再次停刊。
同时,随着国内报刊市场的不断发展,金坛地方的第一份生活文化类周报《常州广播电视·金沙周刊》应运而生。2003年12月18日,由常州广播电视报社和金坛广电局联合主办的《金沙周刊》试刊成功,并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创刊。未久,《常州晚报·金坛新闻》创刊。从此,也宣告了金坛报刊市场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作者:林修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