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46
游客
- 元宝
- 0 个
- 银子
- 0 两
- 贡献
- 0 点
- 威望
- 0 点
- 注册时间
- 2010-11-28
- 在线时间
- 825 小时
游客
|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个大问题,革命的初始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使人民“丰衣足食”。即使在已经“足食”的今天,让人们吃好、喝好仍然是“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这个大主题应有的内容。从满足生理需要的角度讲,吃饭问题关乎生命;从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角度讲,吃饭问题关乎党风政风,不可不察。
如今在酒店吃饭,除了满足生理需要之外,更多的是建立一个交流感情的平台,有的饭桌干脆就是谈判桌,一出出的正剧、丑剧都在这儿上演。有的官员有意无意间成了这些活剧的主角,所不同的只是扮相各异罢了。单位与单位之间、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往吃顿饭是无可非议的。比如亲朋好友之间无涉吃喝贿赂、不影响公务自掏腰包的聚会,这样的吃就是清白的,这样的你来我往倒是民风和顺、生活美好的一个缩影。但不该吃的吃了,就有可能吃得失节;如果是党政官员吃了不该吃的,就吃后嘴软,“酒杯一端政策放宽”,办事的原则就可能在其手中变成一块可以随便拿捏的“橡皮泥”。这样的吃喝很容易吃歪了嘴,吃出问题来,损失的却是党和人民的利益。一些屡屡得手的行贿“高手”,正是通过酒杯与贪官进行“感情联络”,进而使其嘴巴发软,胳膊肘拐向自己一方的。
思想的解放使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遗憾的是,有一个畸形的观念颇有认同的群体:在某些人眼里,一个人有没有经常被人请吃,常常被看成是这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对此,还有一个通俗的概括:如果经常有人请,就是“混得好”,反之,就被讥为“混得不好”。有一个小品可算是这一心态的折射:剧中有两个中年妇女谈论各自的丈夫,一个说,“我们家那口子啊,整个一个窝囊废,除了花钱喝喜酒,难得有人请他吃顿饭。”语气里颇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另一位则说:“我们家那口子忙着呢,天天中午、晚上在外面吃,有时候一顿应酬好几拨儿,别人一个劲儿地说他混得好,唉,真是累啊!”
吃喝当中可见风气,一般的吃喝无关大局。但有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话题我们还是要时常提起,那就是公款吃喝。尽管各级为限制公款请吃、吃请制定了不少措施,但公款吃喝还是时有发生。有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公款吃喝都要消耗1000个亿,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啊!我们姑且不说这笔费用意味着什么,单说参加这样的应酬耗费掉的时间,就足以令人吃惊。再说吃喝耗费的是民脂民膏,损坏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
在一个不良的风气面前,是“入乡随俗”、“顺其自然”,还是主动抵制,体现一个官员素质的高低。其实有些公款吃喝只要参与者态度坚决一点,是完全可以省掉的。诚然,经常出入酒店者,大多是被动的,频繁的应酬也使他们苦不堪言,设法摆脱这样的应酬,主要的还是看自己的态度是不是坚决。而有人却认为这样才风光、才算“混得好”,这实在是危险的信号。许多事情,正是被这样的“混得好”给“混”坏了。“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于公于私都没有什么益处,何苦来哉?
一种不良风气的销声匿迹,往往正是以一个良好行为的蔚然成风作为条件的。一个城市,如果人们用于看书学习、健康娱乐的时间多了,那么,无谓的应酬和不文明的行为必然就少。
作者: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