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58
游客
- 元宝
- 0 个
- 银子
- 0 两
- 贡献
- 0 点
- 威望
- 0 点
- 注册时间
- 2010-10-26
- 在线时间
- 307 小时
游客
|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爷爷活了九十一岁,于前年底去世。每当我忆起爷爷,长年生活在“故事之乡”的他那口中讲不完的故事最让我难忘。
爷爷其实是我的叔爷,是我父亲的叔叔,因他膝下无子,父亲从小就过继给他当了养子。爷爷曾读过几年私塾,因家境贫寒,后来上不起私塾了,就早早离开了学堂,为这事,他没少埋怨过曾祖父。爷爷很爱看书,在私塾几年一直受先生喜欢,“三字经”、“四书五经”背得好,理解得也准。自我记事起,就见爷爷早上必听广播里的新闻,中午必听广播里的评书,晚上还在煤油灯下看半个多小时的书,这个习惯他保持多年,就有了那么多故事从他那儿脱口而出。
爷爷的“故事”是我们农家人劳累之后的一种放松和享受。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的农家人,整天为了生活而忙碌,哪里有什么时间去看书、读报、听广播,爷爷的“故事”便成了他们最好的精神食粮。乡亲们听着听着,开怀大笑,驱散了疲劳。其实爷爷讲的不全是真正意义上的故事,其中夹杂着很多的国内外新闻和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乡下文化设施落后,文化器材匮乏,相对城市来说,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我们村成立了故事协会,爷爷任副会长。每年在村小学的操场上都要举行一至两次的故事会,一到此时,操场上挤满了人,爷爷的出场是重头戏,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大闹天宫”、“哼哈二将”等全是孩子们爱听的故事,“火烧赤壁”、“草船借箭”、“逼上梁山”等又是大人们爱听的故事,“天仙配”、“西厢记”等是妇女们爱听的故事,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大家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好不热闹。
爷爷的“故事”还帮我家渡过了难关。有一段时间,受灾害的影响,父亲虽是手艺人,挣不了几个钱,母亲在生产队拿工分,年底分得可怜的几个钱物,生计成了问题,几乎是天天喝稀饭,我和妹妹天天嚷着要吃米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爷爷就天天下午到镇上茶馆,给茶客们讲故事,爷爷用祖籍扬州口音连续讲《武松》的故事,自然颇有几分扬州评书的味道,茶客们很是喜欢,听完后,多少给上几个钱。我那段时间几乎是天天跟着爷爷,爷爷靠讲故事获取微薄收入补贴家用的场景历历在目。
爷爷的“故事”伴随我和小伙伴成长。父母亲们每天都忙碌着,我们那群小伙伴便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每天围绕在爷爷身边玩耍,玩累了就听爷爷讲“杨家将”、“岳飞传”,越听越爱听,还经常问“后来怎么样了”,打破沙锅问到底,杨家父子的忠勇惨烈、岳飞的精忠报国等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封神演义》、《西游记》、《杭州的传说》等里面的故事给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现在每当儿时的伙伴们聚到一起,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我爷爷的“故事”,说爷爷的“故事”……(作者单位:无锡武警8720部队)
作者:蒋玉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