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年关将近,小城金坛数万的外乡人将陆续踏上返乡路,这些为金坛发展默默奉献的外乡人,他们的付出,或许不显眼,但真真实实的存在。在他们的眼中,小城金坛也有着别样的一面,如今外乡人,有的已经在这成家立业,有的只是流连驻足,但无疑,他们对这个小城,都有着自己的喜爱。
张玉美,来自河南民权,是金江苑的天府火锅店收银,半年前她带着一岁多的女儿来金坛。南洲里,华罗庚公园,以及去年建成的沁芳园,只要带女儿坐上公交车,她就知道要带她去玩,看着女儿开心的手舞足蹈,张玉美心里充满幸福与满足。
她希望女儿能在金坛长大,在这读书,长见识,在这个美丽的小城扎根,可现实令她却步,金坛的房价和物价都远超她的老家,凭她现在的工资,在这买房无疑是妄想。上次回老家,她将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每年回乡两三趟的她,下次见女儿可能要再等两三年。看到家里发来女儿的照片,张玉美会心头一痛,她不想女儿一直都是别人口中的“留守儿童”,所以在这努力的工作,这个小城,给了她希望,也给了她痛。她珍惜在金坛的每一天,因为她知道,如果有一天离开了这里,可能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陆吉华,家乡是有药都之称的安徽亳州,十年前结婚,因为老婆想爸妈,就一起来金坛发展。
刚来的时候在一家机械厂做电工,老婆因为怀孕,就没让她上班,一个人工资勉强够家里开支,没有富余。等到孩子出生,生活开始捉襟见肘,为了养家,他辞掉了工作,开始做些小生意,摸索一阵,做小烧烤店,一干就是七年,如今生活也算富足。
陆吉华明白,外出打工做生意,有时候会感到苦,但他知道苦的值!有时候会觉得累,可累的有回报!他一直想在金坛买房,但是不敢细想,房价节节攀升,他只能观望。这么多年一直和妻子孩子蜗在租的房子,时常觉得亏欠娘俩。陆吉华的老婆能吃苦,孩子听话,他很知足现在这样的生活。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早些年一家人每年都会回老家,如今有了点积蓄,父母年纪也大了,八月十五也会回去一样,能回家聚聚,看看爸妈···
徐彩春 是四中教务处主任,同时也是一名数学老师,她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1998年,金坛教育局带领各高中校长到宁夏大学现场招聘教师,大学数学专业毕业的她,听到华罗庚华先生的故乡正在招聘教师,怀揣着对华老的崇敬和对江南水乡的向往之情,毅然应聘来了金坛。从1998年8月至今,近二十年的时间,她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四中,献给了教育,献给了金坛。从备课组长到年级组长、再到教务处副主任、最后任教务处主任,每一步都是自己辛劳付出的结果。常州市优秀班主任、常州市评优课一等奖、常州市教学能手、金坛区先进教育工作者、金坛区十佳师德标兵、金坛区学科带头人等,各种荣誉加身的她未忘初心,这一切都是那时对华老的崇敬。
金坛最吸引徐彩春的是华老的精神,工作之后,她感受到了金坛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尊重,定居之后,金坛成了她第二故乡,她在这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生活幸福。每次遇到和自己一样来自他乡的人,她就会告诉他们,小城金坛,是只要静下心踏实工作,就能收获到幸福的地方。
杨世坤,人称挖土,老家在甘肃省靖远县,离金坛一千五百公里。挖土是一位很有“范”的摄影师,现在和妻子在金坛经营一家摄影工作室——原象。
四年前,挖土还在北漂,浑浊的空气,高昂的房租,疲倦的生活,在老婆父亲的建议下,来金坛做服装生意。只是没多久,喜欢艺术的他还是干回了老本行。挖土时常会把金坛和家乡的县城做比较,交通便捷,城市干净整洁,大米更好吃,江浙沪还包邮,无不透露出他对小城热爱。
四年来,他从未见过一个城市在自己面前迅猛发展,如同在拍延时摄影一般,高楼猛地竖起,道路豁然变宽,金坛一下变“洋气”了。如今已经定居金坛的他时常也会想家,思念母亲做的面条、烤羊肉串、爆炒羊羔肉、炒羊肉片、酸烂肉······隔大半年,便带着老婆孩子回老家一趟,与家人共享团聚的幸福。
挖土说,以前自己也是个“highmove”,居无定所,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没想到后来到了金坛,竟然安定了下来,时间长了以后,觉得这种有规律有目标的生活也挺好。虽然家乡可能是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替代的,但金坛已经给他另一种对于“家乡”的情感体验。
如今,挖土时常会拿着相机在金坛的大街小巷驻足,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对这个小城的情感。
在 王露 的记忆中,现在的金坛和七年前来的时候见过的金坛,完全不一样。那时候随父母来金坛,还住在后阳,而金坛的印象也就局限在小小的步行街大统华,就这样小小的城市,令王露有种说不出的情愫。
如今金坛新城的拔地而起,王露却时常想到老家贵州,想起香喷喷的玉米饭和酸菜豆米,亭亭玉立的姑娘口中振振有词称自己算是个吃货。两三年回去一趟的她不知道自己家乡如今是什么模样,在金坛呆的时间越长,这个小城,渐渐开始重叠了故乡。
刘彦雷 来自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十年前随父母来金坛,已在社会上打拼10年,什么样的活都做过,现在开个大面包车,做灯光音响设备租赁的生意。虽然他不会用溢美的词语去形容自己的对金坛的情感,但无疑他是热爱着小城,
10年的打拼,他知道如何在这个越来越富饶的小城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挣钱,如今已经定居金坛的他依旧在拼搏,好在无论金坛的房价如何飙升,都与早年就买房的他没有了干系。在金坛收获了爱情,有了孩子,他已经很知足。
李威,老家是吉林长春,因为爱人的工作调动,就随着来到金坛,目前在宝马汽车售后做索赔员。来金坛的两年时间,李威爱上了这个小城,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绿色,大大小小的公园,生活富足,安逸。
如今她和丈夫已经在金坛买房定居,不大的生活压力,相对缓慢的生活节奏,每天能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完饭,周末可以一家人去周边游玩,这样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座小城,却让背井离乡的李威和丈夫幸福感满满。
陈静涵,她让人称呼自己三囍,父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爱情美满,谓三囍。
前年毕业时和同学自驾游,途径茅山,恰逢阴雨绵绵,山峦之上雾气氤氲,一下就爱上了这个地方。
有着南通如东女孩特有的爽朗,在常州读的大学,随后来到金坛,在本地的一家网站工作。喜欢白居易的“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为了寻觅这样的生活,这种意境,来到小城金坛,生活简单,没有大城市的喧嚣,这一年多的时间,她亲眼见证了金坛房价从七八千飙涨到了一万二三,但这都与她无关。或许小城只是她短暂驻足的地方,在这的时间,享受即可。
这些勤劳可敬的外乡人,给金坛带来的生气,希望金坛这座小城,也能给予他们应有的回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