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供信息,推行网格制服务。元巷村由联城、元巷、上庄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失地农民总数达到7500多人,安置分散在元巷、邮堂庙、九州里等不同小区。该村与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镇劳动服务保障所取得联系,采取大数据并网方式,向全社会及辖区内的企业发布用工信息、介绍就业岗位,形成职能部门、村“两委”、用人单位、失地农民间无缝对接。该村区域内的200多家镇村企业,与村建立了用工信息交流平台,为就近安置、对口安置、快速安置提供了保障。
2、提供技能,推行免费制培训。元巷村“两委”在介绍失地农民就业时发现,没有技能就业难、没有技能工资待遇低、没有技能缺乏竞争力。为此,他们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镇劳动服务保障所全力支持下,每年举办500-800人规模的技能培训,涉及纺织、月嫂、焊工、保洁、保安、餐饮等20多个领域。村民王息娣原先靠种小葱谋生,一年有2-3万元收入。她参加村里的技能培训后,被就近一家服装企业录用,每月工资4000多元。
3、提供岗位,推行订单制就业。在元巷村,荐人与用人实行订单制。丝情诺漫董事长朱红青介绍说,企业按照约定优先安排元巷村失地农民就业,兑现用工承诺。目前在该企业上班的失地农民达到40人,平均月薪3500元以上。
据村党总支书记王罗忠介绍
元巷村原先是小葱种植和蔬菜种植大村
面积5000多亩,亩效益均在万元以上
葱农变居民后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岗位
如果不走订单制就业道路
这些人重新上岗存在一定难度
村与企业联动,很好地化解了这一难题
来源:常州日报